起源

循環呼吸 (Cercullar-Breathing) 是一種古老的技巧,據信在 18 世紀時就普遍存在於雙簧管 (Oboe) 的演奏技法中,而其起源是因為當時有鑒於吹玻璃的工人能夠也必須不間斷地吹出持續而均勻的氣,藉以製造出無瑕疵的玻璃製品,因而使得管樂器奏家亦興起了模 仿的動機,所以這種技巧可以說是一種存在已久的技巧。

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具有樂句長的特色,演奏家會為了在那兒換氣而傷透了腦筋,因此循環呼吸的使用就成為不得已之下的一種選擇,在此時期使用此技巧的管樂器大都以雙簧管為主。

進入古典時期,單簧管這種樂器逐漸發展成熟,並且在 18 世紀末正式成為管弦團編制內的樂器,然而因為古典時期的樂曲樂句精簡,不若巴洛克時期的沉長,管樂器演奏家沒有使用循環呼吸的必要,再加上單簧管的吹嘴正 反面不對稱,一面是堅硬的表面,另一面是竹片,且吹氣的角度傾斜同時較雙簧管為大,因此學習此類技巧的演奏家就為之減少,循環呼吸的使用也就乏人問津。

事實上,從浪漫時期到近代,仍然有部分的樂曲需要用到循環呼吸的技巧,如史博爾 (L.Spohr) 的幾首單簧管協奏曲中,都可見到沉長的樂句,例如像是第一號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呈示部。雖然說這位以小提琴家出身的作曲家可能存有不了解管樂器換氣需求的疑 慮,但是演奏家在面對這樣的樂句時,仍然會有想要征服此類長樂句的雄心因而使用循環呼吸。至於到了近代,在作曲家追求新的聲音及技巧的前提下,演奏者已經 面臨各種可能長度的樂句。因此,在近代有愈來愈多的單簧管演奏家開始學習循環呼吸的技巧,也許是為新的樂曲,也許是為了史博爾的協奏曲,也許是演奏者先天 的肺活量不夠而必須學習,不論是何種原因,「循環呼吸」這種古老的技巧,現在又重新被賦予了新的需求,而成為新一代單簧管演奏家學習的一種技巧。

基本方法

什麼樣的人需要學習循環呼吸呢?簡單來說,就是氣不夠長的人!一般演奏家都具備起碼的肺活量,但是如果連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第一句的第五到第八小節 (約 18 秒) 都無法一口氣吹完的話,就可能有肺活量不足的問題,而需要學習循環呼吸了!

循環呼吸其實不是一個很難的技巧!它只是在觀念上複雜一些,其基本步驟如下:

(一)在必須要換氣之際,用臉頰兩側的肌肉蓄氣。

(二)用臉頰兩側的肌肉擠壓口腔內的氣進入樂器,持續振動竹片發聲,同時用鼻子吸氣進入身體內。

(三)吸氣完成,將身體內的氣導入口腔中。

這就是循環呼吸的基本步驟,但是為了做好它,可得先做一些練習!首先,先拿一個漱口杯,遵照下列的方式練習上述步驟 (二) :

將水含於口中,然後用臉頰兩側的肌肉凸起來 (就像青蛙一樣) ,將水擠壓吐出,同時用鼻子吸氣入體內。

這個動作講求的是精確、快速、乾淨俐落。而當步驟 (二) 熟練之後,我們可以來些更逼真的練習了!拿一隻吸管 (窄管的先來) ,一個杯子內裝水,依照前述的 (一)、(二)、(三) 步驟,實地演練一番。

其實練習循環呼吸的最佳方法,莫過於用最古老的方法吹玻璃來練習;但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去吹玻璃。因此,還是用吸管在水中吹氣泡來代替吧!在這時期的練習,有以下的重點:

1.觀察水中的氣泡是否均勻

2.步驟 (二) 換氣時是否對吸管的壓力有影響

接下來,就是實地操作了!練習者可以先拿樂器的上半截做練習,因為長度較短,練習較為容易,並且可依一定的速率做循環呼吸的動作,例如說:將速度定於四分音符等於六十,每八拍做一次循環呼吸的動作,如此反覆練習,就可以漸漸抓住這個動作的要訣!

音質的穩定性是我們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循環呼吸的動作有一個很大的要素,就是雙頰的擠壓,而這個擠壓的部分最好只使用靠近上唇及鼻子之間,到雙頰靠上 面的這一塊區域,而不要用到整個臉頰的範圍,這是因為我們必須保持竹片振動的穩定性以掌握音質。因此雙頰大範圍的擠壓將會使下唇的穩定性受影響,因而干擾 了竹片振動的穩定性,進而影響音質,所以調整循環呼吸的雙頰角度,可以減少對竹片過多的影響。

1. 用兩頰推氣
不管你一口氣能吹多長,終究還是需要換氣,循環換氣法簡單說就是在換氣的空檔,用口腔裡的氣繼續發出聲音,等吸足了氣再接回原來的吹奏方式。所以第一個練習 就是利用口腔的氣發出聲音:把兩頰鼓起來,舌根抵著上顎把口腔跟氣管隔開,然後用兩頰的力量把氣推出去。也有人不是用兩頰,而是用下顎的張合來推擠空氣, 但 容易影響到咬的鬆緊,所以薩克斯風使用兩頰比較普遍,在此也只介紹用兩頰的方式。由於兩頰的肌肉不是很常使用,所以強度通常不足,吹出來的氣太弱根本無法 使竹片振動。因此要 先練習讓推出的氣跟你直接吹的強度差不多時,就可以用吹嘴加脖子來練習。用兩頰推氣來吹吹嘴,一開始可能只有短短「嗶」一聲,慢慢練習把聲音拉長,同時也 要注意聲音的穩定,最好可以吹出跟平常吹長音一樣的聲音,這樣在接的時候才不會有破綻。如果這個階段一直吹不出聲音,很有可能是兩頰的推力仍然不足,多鼓 起兩頰來練習,等強度夠了自然會有聲音。
 
2. 同時送氣與吸氣
接下來要練習同時送氣與吸氣。在兩頰把氣推出的同時,用鼻子吸氣。如果你沒辦法做到,可能是舌根沒有把口腔跟氣管隔開。熟練之後就 可以在吹嘴加脖子上練習,同樣要把聲音吹長吹穩。平常我們不太會做這樣的動作,所以身體會協調不過來,慢慢的練習就可以達到。
 
3. 正常吹奏與口腔推氣連接
可以同時推氣與吸氣之後,就可以練習把正常吹奏與口腔推氣接起來。先吹長音,在沒氣之前就要把兩頰鼓起來,然後舌根堵住氣孔同時推氣與吸氣,接著再把舌根放 開接回正常的吹奏方式。第一個困難點在兩頰鼓起後很難接到同時推氣與吸氣,第二個困難點在兩頰推氣後要接回正常吹奏,尤其第二點,聲音經常會斷掉。在這個練習中最重要的就是舌根的動作,先熟悉整個程序,多練習慢慢就可以連接起來。如果整個程序都可以完成,但聲音會有中斷,請你再加強兩頰的力量以及舌根放下的連貫性。聲音會中斷很可能是因為推出的氣強度不夠,所以就斷了,因此兩頰的肌肉強度很重要。強度沒問題之後,問題就在舌頭的動作,慢慢的放下同時要把氣管內 的氣壓跟口腔內的氣壓控制到差不多,這樣才不會有突然的強弱變化。
 
以上的練習看起來複雜,實際做起來並不難。通常練習一個禮拜就可以吹出一個樣子,聲音不平均的問題再多練習即可改善。能夠吹長音之後,可以再練練吹音階甚至吹曲子。同時要控制手指、兩頰、舌根、氣的強度,這不是容易的事,不過學樂器不二法門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熟了自然就沒有問題。

影響的其他因素

影響循環呼吸的因素很多,諸如竹片的振動性、吹嘴的開孔 (Opening) 大小、吹奏高音或低音、慢的旋律或快的旋律、是否正在使用跳音等。其實說穿了,只要使用者能夠掌握使用循環呼吸時竹片振動的良好,吐氣的平均與穩定,以上 的這些問題就不會太過明顯。不過,筆者仍就以上的因素略為說明。

竹片:適當竹片的選用可以減少循環呼吸時的衝擊,因為反應力及振動性強的竹片雖可 以帶來音質上純淨的美感,但是若是選用反應力較慢的竹片,或是竹片前沿較厚,都可以減少在循環呼吸時些微振動對竹片及音質造成的影響。一般來說,現在市面 上反應力較快的竹片,如 Vandoren 的藍盒竹片、Rico Grand Concert Reed 藍盒包裝;反應力不是那麼靈敏的如 Vandoren 灰盒竹片及 Rico Grand Concert Reed 紅黑相間包裝,標有 Thick 字樣的竹片。

吹嘴:與竹片的需求原理相同,如果吹嘴對於吹奏的阻力 (Resistance) 小,氣流通過容易,則對於循環呼吸影響較大,反之則影響較小,吹奏者可以挑選一個阻力較大,通常開口屬於較 Close 的吹嘴來試試看,對循環呼吸使用時的干擾就會減少,較容易獲得一個無瑕疵的循環呼吸吹奏品質。以同一廠牌 Vandoren 不同型號的吹嘴舉例來說,從最 Open 的吹嘴開始排列,依序為 5RV、B45、B40 。

其他:建立在竹片及吹嘴搭配之後的循環呼吸,只要吹奏者保持一個清楚的頭腦,即可 克服快慢、高低、連或跳音時的需求。不過,就筆者所知,現在世界上能一面使用跳音,甚至雙吐又能一面循環呼吸的演奏家屈指可數 (用一雙手大概就算完了!) ,演奏家也不必太挫折,畢竟這不是一種簡單的技巧,肺活量夠的演奏者,根本不需要使用。

結論

循環呼吸並不是一項基礎的技巧,也不是一項必備的練習,肺活量較充足的音樂家根本不需要學習,況且有多數的音樂家認為音樂是一種人聲的歌唱,所以樂器也應 該要有如聲樂家一般呼吸才是自然。然而,翻開樂譜,無法以正常換氣而完整演奏的樂句仍然比比皆是。因此,單簧管演奏者應該具備此項技巧,掌握可用可不用的主動權,才是一位現代音樂家的正確態度。

撰文:何康國
音樂藝術博士,何康國先生在 13 歲時於台北市新興國中參加樂隊,吹奏各式管樂器並擔任指揮;而後由傅建華教授正式啟蒙,進入私立光仁中學高中部音樂班,主修單簧管。並於 1984 年獲台北市音樂比賽單簧管第一名,同年通過教育部甄試以第一志願保送東吳大學音樂系就讀,師事薛耀武教授。在國防部示範樂隊服役後,於 1990 年負笈赴美深造,主修單簧管, 1992 年獲紐約市立大學音樂碩士, 1998 年獲紐約市立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學位,曾師事 John Moses 及 Charles Neidich 。並於在美 8 年間,參加當地眾多樂團及獨奏演出;於 1992 年、 1994 年、 1996 年、1997 年、1999 年、及 2000 年,分別在紐約 Sam Levenson Recital Hall、LeFrak Concert Hall、卡耐基音樂廳 (Carnegie Hall) 、及台北十方樂集、國家音樂廳演奏廳等地舉行個人獨奏會,深受好評。

為了將音樂演奏與人群相結合,何康國先生格外重視音樂教育及推廣的工作。在大學時期曾任救國團第一屆全國暑期青年金山音樂營營地助理 (1987) 、幼獅管樂團樂團首席兼學員長 (1987-1988) 、台北青年管樂團樂團首席 (1986-1987) 。在美求學期間獲聘為紐約市皇后節亞洲村之藝術總監、紐約中國廣播網節目主持人及音樂指導 (1993-1995) 、美國中國廣播網紐約台業務經理 (1994-1996) 及台長 (1996-1998) 。後於 1994 年應聘為紐約救國團之友會藝術顧問,翌年創立紐約幼獅青少年管弦樂團,並為樂團總監暨指揮。 1997 年 7 月率該團於紐約台灣會館演出後,至台灣親善演出 8 場, 1998 年 7 月至舊金山巡迴演出,所到之處,皆獲讚賞。何康國先生並於 1998 年應聘為紐約救國團之友會會長。

1998 年返國服務後,何康國先生除從事教學,為國內多所音樂系及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外,更投身樂團行政工作,參與國內樂團相關研究與實際工作,並不時撰文發表有 關國內樂團之專論與同儕討論;同時,為充實行政理論基礎, 2002 年以榜首考入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並於 2005 年 2 月獲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碩士。著作包括其博士論文「紐約當代單簧管在音樂詮釋、技巧與教學中的演變」(Interpretation,Pedagogy, and Technique in Clarinet Repertoire as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e of Cotemporary New York Clarinetists,UMI Press,1998) 與「我國交響樂團產業之研究」(小雅出版社:民94.4) 。何博士歷經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研究員、副指揮、副團長; 2003 年 1 月至 2005 年 7 月擔任國家交響樂團副團長,為該團完成了組織改造與正名的歷史任務; 2005 年 8 月 1 日起接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副團長,為我國的音樂事業繼續奉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